清明
诵读时代第期
清
明
节气
好
-春日の物语-
致春日,烟雨朦胧的时节里,赞美万里芳菲的人间四月天;怀故人,祭奠先人的日子里,感怀人来人往里不灭的记忆。
?点击收听?
-春日の诗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魏野
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祀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插柳
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节美食
吃青团
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吃馓子
在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古时叫"寒具”,是在古时候寒食节食用的一种食物,而寒食节刚好是清明这个节气的前一两天,随着时代的变迁,馓子也变成了清明节吃的一种传统.
SweetMemories
·SPRINGEQUINOX
《清明》
作者:郑愁予
我醉著,静的夜,
流於我体内, 容我掩耳之际,
那奥秘在我体内回响。有花香,沁出我的肌肤。 这是至美的一刹,我接受膜拜。
接受千家飞幡的祭典。
星辰成串地下垂,
激起厝间的溢酒。
雾凝看,冷若祈祷的眸子,
许多许多眸子,在我的发上流瞬。
我要回归,梳理满身满身的植物。
我已回归,我本是仰卧的青山一列。
·SPRINGEQUINOX
相思莫让青烟扰,一束鲜花寄故人。
他已经走了五年了。记忆中他还弓着腰,单脚踩在长墩上,用他糙裂的手来来回回锯着一大堆木头,推推拉拉,日子就那样淌着。
他是个极其勤快的人,一时也坐不住。屋外的鸡叫了,他就挎上小锄头和背篓,我便那样呆呆地看着他,一瓢一瓢给他的菠菜番茄洋丝瓜浇水,嘴里念叨着再过不久就能给我摘下了。
他在远处的村子有个十分要好的老朋友,忙的时候要抽空走着去,闲下来了他更要走着去,有时带去一包菜还能带回一壶酒,母亲埋怨他两个老人哪有那么多话要讲,他并不服气,老人才是爱搭伙叙旧的。
他老爱揪着我随他去山里背些柴火,明明柴房里的木柴都多得堆不下,他也是爱玩,故意大摞大摞往我背篓里塞,走一截放一块,每次都气得我要撅好几天嘴。如果能料到以后再也无法跟他一起捡柴,当时多陪他去几次就好了。
他病的那年是我正准备初三升高,或许更早吧,母亲说他住院了,身子板瘦的只剩皮包骨了,还说整天吵着回家,我要去看,也不应允。直到走了,母亲也瞒了我半个月。当时哭不出来,也没有压下来的伤心,就是觉得生活缺了一块。后来一年年长大,一阵一阵的难过才翻涌而来,才晃觉离开了的不只是一个人,还是我的整个儿时。
今年春节回去看了一眼,院子里的木棚已经塌了,菜园也早就生了许多杂草,门上了锁,只有小沟旁的野芒花依旧开的肆意。晚上坐在二姨家火堆边,脑海总浮现他以前烤着火,吃米酒的样子,我也学着他的样子抬了一碗,就这样想念他吧。
邓颖超在《海棠花祭》里说,“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
愿另一个世界,
也如人间,繁花似锦。
▊下期预告
诵读时代每周二、周五为您推送以经典诗文为主题的作品,敬请期待。
诗词
信件
创意
经典
播音指导:李佳翼
总监制:沈青王炜吕梦滢
总策划:尚明珠王雨薇杨淳惠
本期编辑:闫玉凡
本期剪辑:王雨薇
本期文案:张志英
本期诵读:王雨薇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ajiaomupia.com/yjmppz/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