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鸭脚木皮 > 鸭脚木皮生长 > 正文 > 正文

ldquo肇rdquo亮新希望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7 15:09:38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自年以来,广东省肇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人员扎根对口帮扶村,精准“把脉”、精准施策,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在扶贫、扶志、扶智上精准帮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系统对口帮扶的8个村户贫困户共人已全部脱贫。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一户都不能落,一个都不能少,肇庆市局(公司)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责任,继续矢志精、下真功、求实效,为他们的美好生活——

“肇”亮新希望

扶贫路上,肇庆烟草人不怕路远,不惧路难,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过上了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图为肇庆市局(公司)扶贫工作队和志愿者在去四村村贫困户郑四妹家的路上。本报记者李倩摄

黎松新的新生活,甜了!

新文村黎松新和他的蜜蜂。

“黎叔,还不到一个上午,咱们的53斤蜂蜜就已经全卖光了,总共元!回头我把咱们这好东西放到‘公益广宁扶贫商城’的线上平台,让更多消费者看得见、买得到!”6月22日,还没等当天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委县政府举办的消费扶贫展销会结束,广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驻北市镇新文村帮扶工作队人员就迫不及待地向60公里外正在蜂场忙碌的黎叔“报喜”。

  黎叔叫黎松新,今年70多岁,是工作队的帮扶对象之一。为了让黎叔免于奔波之苦,消费扶贫展销会这天,工作队人员专程把黎松新的蜂蜜带到了展销会上“试试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年以前,黎松新夫妇一直带着孙子孙女一起生活,儿子的早逝让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外出打工的儿媳妇练桂茹身上,一家五口的日子靠练桂茹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着。工作队首次到黎松新家登门探访时,面对孙子孙女的学业问题,黎松新坚定地表了态:“孙子和孙女刚考上大学,再难也要让他们上完大学。”

  再穷不能穷教育。工作队马上向镇政府反映,并通过积极协调,为黎松新的孙子孙女申请了助学金,为他们的求学之路消除了后顾之忧。

  “孩子们现在上大学了,我和老伴也想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家里帮衬帮衬。”黎松新向工作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根据当地山地和水资源丰富、光照充足、盛产鸭脚木、环境宜人的实际,工作队鼓励他们尝试一下蜜蜂养殖,并向政府申请启动扶贫资金2.5万元,为他们购买了60箱中华蜂,黎松新夫妇的养蜂之路就此开启。

  养蜂初期,面对温度、雨水、花期等各种近乎严苛的环境要求以及复杂的养蜂、割蜜、酿蜜等工作流程,黎松新夫妇不知从何下手,但他们没有放弃,虚心向同村有经验的养蜂人学习,并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养蜂方法。

  白天,他们“全副武装”地在蜂场忙碌,晚上还要不定时去巡逻检查,特别是每年到了冬至前后的产蜜高峰期,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从蜂箱里取出装满蜂浆的浆框——用勺子把蜂浆一点一点舀出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瓶子里——从蜂皮中取出幼虫重新放置到浆框内,尽管很忙,但很满足。

  “我们只在每年11月至12月鸭脚木开花期间才放蜜蜂出去采蜜,所产的蜂蜜都是纯天然的,品质好着呢!”黎松新说。他和老伴的养蜂技术越来越好,蜂蜜产量不断提升,年均收入5万余元,日子越过越好。

  孙子和孙女去年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医疗和教育行业工作,这让黎松新倍感欣慰:“孩子们懂得感恩,他们说也要像烟草公司帮助我们一样,通过自己的所学,去帮助更多的人。我和老伴的身体都还硬朗,儿媳在外面打工也能安心了,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现在的生活啊,比蜜还甜!”

郑四妹的“六十日”,火了!

郑四妹的小女儿史咏怡(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她和肇庆市局(公司)志愿者约定,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重点中学,为妈妈分忧。本报记者李倩摄

这两天,郑四妹开始在地里忙活了起来,她正在为她的2亩黄菜做着种植前的准备。

  今年45岁的郑四妹是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四村村村民,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早些年丈夫因病去世,她一个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们相依为命,日子过得甚是艰难。

  郑四妹急需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要既能照顾到孩子,又有稳定收入,这件事成了肇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四村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新强的一块“心病”。

  走村入户的日子里,吴新强了解到怀集农民素有种植黄菜的传统,黄菜因从播种到采收的生长期为60天,在当地又被称为“六十日”。怀集的土壤多为沙质土,非常适合黄菜种植,种出来的黄菜经过腌制加工后色泽金黄、清新爽口,深受食客们欢迎,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一年可种植夏、秋两季,种植周期短、技术难度低、收益见效快。

  四村村能不能也通过种植加工黄菜,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经过实地调研,在扶贫工作队与当地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年7月,黄菜种植加工产业项目在四村村正式启动。

  项目采取“合作社经营+贫困户出工+技术人员指导+当地企业包销”的形式。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参与黄菜种植,通过与合作社对接,签订产销协议,确保黄菜销路,以自主劳动获取种植收益;另一方面,由合作社开展初加工获取经营收入,以分红的形式在年底普惠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

  为确保黄菜种植加工技术满足市场需求,扶贫工作队组织召开前置动员会,与贫困户沟通说明有关要求并进行技术培训,调整肥料农药货币补贴为实物补贴,按种植面积实际需要定量发放到种植户,同时对黄菜加工基地进行了改造升级,并增加压榨吊机2台,以满足黄菜收成高峰期的加工需要。

  截至目前,四村村黄菜种植基地27亩地,共产出黄菜近6.2万公斤,累计收益达51.05万元。除了获得直接参与种植加工的收益外,郑四妹还能额外获得合作社经营收益的分红,她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年产业帮扶前的元增加到年的近1.2万元。

  郑四妹没想到的是,在自家门口就能当上“产业工人”,而伴随着郑四妹的务工,吴新强的“心病”也祛除了。年年底,郑四妹脱贫了!“六十日”让郑四妹过上了好日子,她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体面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把一部分积极性高、劳动能力强的贫困户先发动起来,通过他们的成功让更多贫困户坚定信心,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吴新强告诉记者,黄菜种植加工产业带动了当地包括郑四妹在内的42户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之路。

  在“六十日”项目的带动下,光伏发电、金蜜枣种植等产业陆续发展起来,加上肇庆市局(公司)资助开展的农业种养、参股工业园及出租项目等,贫困户收到分红后都乐开了花。

  截至年年底,四村村已有78名贫困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和家门口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户人住上了修缮一新的房子,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尽快到县城买套楼房,给儿女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未来的生活,郑四妹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

小山村的孩子们,笑了!

四村小学的孩子们有了新的仪仗队装备。

“情系教育善德永存”——5月28日下午,广东省肇庆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怀集县四村、金坪、新乡三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新强,收到了四村小学校长伍世旺送来的这样一面锦旗。

  伍校长为何要来送锦旗?事情还要从一周前说起。

  5月21日,肇庆市局(公司)主要负责人到怀集调研扶贫工作时,得知四村小学和金坪小学由于办学经费紧张,一直没有更新已残旧不全的学校仪仗队装备,导致学生们无法开展少先队第二课堂活动。孩子们的期盼成了他的牵挂。

  调研工作结束后,他立即召集肇庆市局(公司)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决定向四村小学和金坪小学各捐赠一套仪仗队装备,并于“六一”儿童节前送达学校。

  “我们终于能进行队列表演了!”

  “我鼓打得好着呢!”

  “我号吹得也不差!”

  “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

  5月28日上午课间休息时,四村小学的孩子们跑出教室,围在刚刚送来的仪仗队装备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开心得不得了。

  儿童节刚过,孩子们又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6月5日,肇庆市局(公司)组织志愿者来到四村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互动实践课。

  “大家看,我在矿泉水瓶底部凿几个小孔,盖住瓶盖,水不会漏下来,打开瓶盖,水就会流下来,这是大气压强存在的缘故。如果我们把一个水杯倒满,在杯口放一张纸倒过来,水杯里的水会不会流下来呢?”志愿者陈金生演示的大气压强实验,吸引着讲台下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

  以“放飞希望播种梦想”为主题,志愿者黎怡婷和孩子们互动交流,鼓励他们坚定学习志向,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肇庆市局(公司)始终秉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把教育发展作为扶贫的主要任务之一。驻村干部深入农户,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将扶志与扶智结合,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肇庆市局(公司)一贯坚持“党建+扶贫”,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进村开展支部活动,全体党员每年不少于2次进村入户沟通慰问,帮助解决日常困难。同时,通过党建带团建,肇庆市局(公司)把关爱贫困孩子作为市局(公司)团支部青年活动的项目,用青年志愿者的朝气活力感染村里的孩子们,鼓励他们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围绕贫困户孩子居家上网课学习存在的难题多次开展入户走访,协助村两委落实学习物资保障、平板电脑配置、宽带服务开通等工作,让小山村里的孩子同样可以实现居家上网课。没了后顾之忧,孩子们的脸上又挂满了笑容。

蔡炳葵的肉桂树,赚了!

三稔村蔡炳葵院子里晾晒的桂皮。

肉桂又名玉桂,在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其主产品桂皮和桂油既是名贵中药材,又是不可多得的香料副食品。

  在高要区小湘镇三稔村,小山岭上成片的成年肉桂树郁郁葱葱,蔚为壮观,“蛰伏”了一个冬天后,肉桂树收获了满身的“宝藏”。

  “现在看到的这些肉桂树都是经历了10年生长的成年树,由于生长期较长,肉桂单种成本很高,要想从它身上挖到更多的宝,必须实行规模种植。”已经在三稔村对口帮扶了3年的高要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扶贫干部陆桂南向记者介绍说,“每年的3月至5月初是桂皮采收的时间,整个桂皮的采收工作在5月初就要全部结束,如果过了这个时候,不但桂皮会慢慢变硬影响质量,而且还会影响肉桂树的生长。”

  三稔村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肉桂种植,当地村民也有种植的经验和基础,而且村里现有的肉桂树大多已为成年树,无需太高的技术门槛。因此,陆桂南把肉桂种植作为帮助三稔村有劳动能力的4户13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蔡炳葵便是其中之一。

  蔡炳葵今年54岁,女儿多年前罹患尿毒症,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为她治病。幸运的是,女儿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每月高额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入不敷出,妻子要照料生病的女儿,多年来都没有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就落在蔡炳葵一个人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面对命运的不公,蔡炳葵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意志消沉,自暴自弃。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陆桂南多次到蔡炳葵家和他谈心,为他打开心结,鼓励他通过发展肉桂种植增加收入。

  “之前总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日子过得混混沌沌,却没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端着‘聚宝盆’却没挖到宝,守着‘摇钱树’却没摇来钱,幸好有桂南的帮助,让我清醒了过来。”回忆起那段日子,蔡炳葵觉得很惭愧,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挑起家庭重担,为妻子和女儿负责。

  从那以后,蔡炳葵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对生活也重拾信心,原本就有着肉桂种植经验的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发展肉桂产业上,并于年实现脱贫。

  受疫情影响,今年有的行业不能正常复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比往年多,头脑灵活的蔡炳葵想利用这个机会承包50亩肉桂林,聘用一些工人帮忙采收桂皮。

  “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可采收3万斤左右干桂皮,预测今年行情每斤桂皮价格在元以上,总收入预计可达到19万元左右。”蔡炳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各项成本费用加起来总共需要投入12万元,按分期支付计算,前期也至少需要6万元的启动资金才行。可是钱从哪里来?没了辙的蔡炳葵向陆桂南求助。

  陆桂南立即与当地银行取得联系,经过与镇扶贫办等多方沟通协调后,帮助蔡炳葵办理了“惠农易贷”扶贫小额信贷业务,解决了他资金周转难的难题。蔡炳葵的这次“创业”,不但让他真正从“摇钱树”上赚了钱,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还带动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真可谓一举两得!

(李倩、俞肇花、萧千雨、李冰、马小挺)

图片除署名者外均由肇庆市局(公司)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ajiaomupia.com/yjmpsz/656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鸭脚木皮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