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那些年味
春节,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习惯了团聚,习惯了那浓得化不开的节日气氛,使人倍感幸福与温暖。正因为它,才有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愁,才有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落寞,这节日承载着了太厚重的情感,是每个人想忘都忘不掉的。
记忆中,幼时的春节总是热热闹闹的,让人心驰神往的。小孩子最喜欢过年,因为那好吃的、好玩的全在那春节里候着呢。
农历腊八以后,学校放学了,孩子们没有了课业的负担,成群地嬉戏打闹。他们玩游戏,赶上下雪就堆雪人,赶上天晴,就踢毽子、跳房子、跳皮筋,花样百出……
母亲打扫积灰,做新年大扫除。她戴上帽子,把整个屋子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全擦洗一遍,在各种要紧地方贴上红纸。家里一下子换了面貌,喜庆起来。
小年夜就已经年味很浓了,爆竹声声响起,等到除夕,更是此起彼伏。有时,千家万户的爆竹同时响起,一下就把新春的气氛炸了个满堂红。
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大家子坐到桌前,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菜全是自给的,把一年收成中的精华,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各式点心,齐齐地搬上来,畅快地吃,尽情地饮。
有自酿的水酒,从十月起,家人洗起大瓮、备齐酒器,秋季里种的糯米正好用上了地方。糯米用水洗尽,按比例兑上水,点上一点酒曲,密封。等了一个礼拜,就有酒香扑鼻了,先出来的是甜甜的酒酿,滤了用瓶子装起来,佐菜调味,是最好不过了。再慢慢地等余米融化成一层浮浆,沁出绵厚泛黄的水酒,滤起酒渣,这酒就算成了。为了保存,把剩下的酒装两个大瓮,包裹进秸秆或谷糠,等酒渐渐沉淀。存放时间越长,酒就越醇越厚,温厚绵长,到节日里烫热了,一碗碗入口,是足以暖心怡人的。
有自家做的粉丝,都是用田里的红薯磨了粉,加水糅成团,最后贴在烧热的锅上,成为一块圆圆的薄饼,再切了丝,晒干了,裹成团存放起来。临吃了把干粉丝再放水里煮,兑上浓汤,就是一碗热腾腾的粉丝汤。
有自家做的腊肉,年前十月或十一月入冬,家家户户把蓄在栏里的肥猪绑了来,找来屠户或者亲戚邻舍把猪一起宰了。这时的猪,膘肥体壮,小的也有两百斤,多的有三四百斤,没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制不住。把猪捆上架案,猪在挣扎嘶鸣,人则手忙脚乱,直到尺长的尖刀往喉颈里一扎,流干了血,一切便大功告成。
屠户帮人杀猪,主人总要给两斤猪肉抽红,还要做一顿全猪宴,犒赏帮忙的屠户亲戚邻舍。猪肉、猪血、猪肠、猪心、猪肺、猪肝、猪蹄、猪尾巴、猪骨头,煎炸炒蒸煮,各种做法,各式菜样,琳琅满目,满满摆了一桌子。猪肉的香气扑鼻,猪肉的油荤入了嘴撑了肚子,这顿宴席才算吃得开怀,吃得淋漓畅快。
留下来的肉才是用来做腊肉的,切成十来斤的一条条,全肥得流油,用盐渍了,赶着冬日的缕缕暖阳,晒它个一二足月。或者剁碎了灌香肠,做成十米八米的长龙。年前的腊月开始吃腊肉,应时合景,味道香得人流馋涎。腊肉的做法也很多,简单地,现切现炸,脆香爽口,或者水里煮,与葱蒜青菜炒了的,与鲜笋笋干合了煲汤的,都是让人吃得骨头酥、精神足。
这腊肉只是众多阉味腊味中的一种,有拿水库河塘里的鱼来阉的,有杀了自家的鸡鸭鹅阉的……这杂七杂八的腊味,撑一杆竹竿往那门前一挂,就是年成好不好、家境富不富的象征,与那红灯笼中国结相映成趣,都散着浓浓的年味。
还有农家人自己做的豆腐。豆子是秋季里见缝插针栽在田垄上的,尽了天时地利的,田野已没有多少绿色,豆苗长得茁壮,变成一道道绿围栏,美不胜收。收来的豆子,晒干了用捣衣杵摔打,豆子就绽出来了。剩下干刺刺的豆苗可做柴火,打出来的豆子,就用来过年做炒豆子,做鲜豆腐,再用鲜豆腐切成小块,在屉笼里一放,生出霉菌,就成了霉豆腐,这年味就又多了一样。
又有腊月里做的糕点糍粑。糕点与糍粑的做法一样,都是把米在锅里蒸熟了,放到大石臼里舂烂。若是以粳米为主,做出来的是糕点,若是放的糯米多些,就成了糍粑。做糍粑是个力气活,没个百十斤力气是干不了的。两根两米来长的大舂,由两个大汉来回挥舞着,直舂到汗涔涔雨淋淋,干脆赤着膀子干了。糯米有韧劲,越到后来韧性越足,感觉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每挥一杵都要吸尽全身气力似的,要等到见不到一个完米,粘乎得像胶水才算功德圆满,可这舂米的功夫也免不了被村民评头论足一番。
打糍粑时候很热闹,小孩子自然少不了,吃点糯米团子,之后捏点糍粑作零食,被大人挰着手驱赶着呵斥着“怎么那么贪吃呢”,再加上围观的村民,一个打糍粑活动也是人山人海,像赶集市似的。
还有农家自栽的芋头,白菜,春菜……人们全靠自己的双手,充分享用土地的恩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留下来的习俗。
农人的辛苦是说不完道不尽的,从年初忙到年底,可一切都好像在年底得到纾解。好像这一年的劳碌,都是为了这过年的两个月,一年的辛苦都是为了这春节里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如今,虽然生活富足了,不再像以前那么热盼过年美食。但这些过年的仪式,浓浓的节味,仍然是我们一年中最幸福的期待。
作者:朱斌
来源: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高淑婷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